您好,欢迎访问东莞启航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付款方式 加盟

打造新型高端教育智库!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来源:启航家教网 日期:2023/06/04

  5月16日上午,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与咨询委员会专家亲切交流,副市长黎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志云主持。


  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是市教育局组建的新型教育智库,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名家、高校教授、教科研机构研究员、中小学名校长,以及东莞市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28人组成。


  专家咨询委员会将立足教育改革前沿,关注东莞教育发展动态,积极发挥科学研究、战略谋划和建言献策的职责职能,为东莞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等提供决策咨询、政策论证、实践指导等服务,着力打造成为具有湾区特质和国际化视野的新型高端教育智库、开放式教育决策支持服务平台、高水平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平台,引领东莞教育研究与改革创新,服务东莞教育现代化实践,促进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东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黎军在会上指出,东莞教育有特点、有亮点、也有难点。近年来,东莞教育在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公办学位供给、产教融合、中小学科学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如何补短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创新和品质提升”“如何适应东莞经济飞速发展的需求和一些政策的转变”“如何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走出新路”等难点。


  “东莞市政府和东莞市教育局要对各位委员做好‘一对一贴身服务’,充分发挥专家委员的作用。”黎军希望,各位专家积极发挥所长,对东莞教育把脉问诊;指导东莞教育面向未来进行整体规划、顶层谋划、前瞻布局;总结提炼,讲好东莞教育故事,为未来教育发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发出东莞声音、形成教育品牌;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指导培育国家教学成果奖。


  如何实现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听听专家怎么说


  成立大会上,受邀加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部分顾问结合他们对东莞教育的调研了解,从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数字化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畅所欲言,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跟教育君一起来听他们的声音~


  郑国民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未来教育学院院长、北师大珠海分校副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东莞教育可以在鼓励教育特色发展这方面采取措施。具体而言,我不建议把学校分类分层,而是引导学校特色发展,并树立一些标杆,总结经验后发挥辐射作用,使得每所学校、每个区域都能特色发展;同时在教育管理方面,政府部门也应当尽量让学校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每位校长、每位教师的创造性。


  另外我们都知道,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对于东莞而言,一方面我建议借力全国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大师资招聘力度,同时也要为青年教师打造一个有利于他们个性化发展的生态环境。


  吴颖民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华师附中原校长


  要想做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对内涵有准确的把握:首先高质量发展一定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发展;第二,一定是在完整的教育体系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体系、结构、布局都十分重要;还要有科学的规划,特别是面向未来一定要有前瞻性;另外要创新育人模式,运用先进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后要依靠教师队伍的素养技能来提升质量。


  把握好内涵以后,下面就是评价体系的建设,这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指挥棒端正以后,家、校、社要做好协同合作,再就是简政放权,调动学校的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此外我还想谈一下教育的绿色发展问题,我认为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绿色发展首先要把教育生态搞好;其次要强调教育规律;另外还要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推动质量提高,重视数字化转型在推动教育创新方面的贡献。


  马宪平


  北京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编审(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东莞这些年一直保持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这就给城市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做好整体的谋篇布局,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多个维度应该如何良性发展。


  这几天的走访,带给我最突出的感受是:东莞教育者的情怀和初心很好,办学思路和方法都很扎实,在品牌学校的建设中,学校也是在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接下来要加强对东莞基础教育的总结,并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到东莞扎扎实实的教育工作。


  另外我也建议东莞可以借助一些第三方力量的支持。如果可能的话,东莞可以主动协调一些资源建立试验区,来促进某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刘坚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第十届、第十一届国家督学


  针对如何形成有助于创新人才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个问题,我有几点建议:一是要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制度框架,这就包括如“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创新创造不是少数人专利”这类观点;以及会解决有标准答案的考题,不等于能够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此外,在基础教育阶段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每一门课程,特别是体育、艺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中小学阶段开发丰富多彩的、特别是非传统学科的兴趣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拓展兴趣爱好,是教育人必须掌握的常识;而加大中小学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比例,也是培养创新人才十分重要的方式。


  例如我建议在高中阶段,应该把走班选课制度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要把学校是否提供尽可能多的选修课、为学生生成个性化课程表,纳入到高中学校办学水平考核评估体系中,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不仅仅是靠考试来选拔。


  王殿军


  国家督学,清华附中原校长,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育评价非常影响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评价,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一定要积极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导向作用。其中重点是东莞可以率先基于科学评价机制建立起“管办评分离”的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人士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评价,并用评价为杠杆撬动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激发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首先东莞的先进制造业和前沿的科研机构特别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科学创新教育特色”,例如在一所学校建立起科学实践基地,与周边学校的学生共同分享,营造起创新教育的氛围,给有天赋的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


  第二个特色是“普职融合特色”,借鉴国外综合高中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选修课和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特长和成绩自然分流;第三考虑到东莞的篮球文化非常风靡、体育氛围非常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体教融合特色”;第四是“国际特色”,例如在普通学校里加入适当的双语课程和双语教师,并做好双语教师的培训;最后就是建议成立“家长学校”,要求家长定期在线上线下“修学分”,把心理教育、亲子教育都容纳进去,不再因为家长和学校理念不合消磨双方的时间。


  杨非


  教育部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主任


  大家都知道,人类社会发展和教育模式的变革,背后都是先进生产力的推进,我认为数字化实际上就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重先进技术集中爆发后出现的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这会推动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质的变化。


  因此我建议东莞要抓住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机遇,推动东莞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中国的整体框架设计里面,也专门提出要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数字教育大数据中心,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


  但要想做好数字化转型的工作,首先一把手一定要重视,其中涉及到很多体制机制的变化,所以领导层面一定要起推动作用;其次数字化转型是有其规律的,从内容到功能、流程,再到模式的变革和再造,一定要抓住其根本,找到统分结合的关键点,基础平台方面可以统一标准,但涉及教育教学的就要百花齐放。


  王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


  东莞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有几点建议:


  首先是市内优质教育可以依靠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


  其次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可以在集团化办学基础上,建立跨区域学校特色发展连廊,作为优质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探索;另外可以考虑为同一类型的学校提供更集中的教案,一些优秀的教研员或教师还可以成立“联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当然技术赋能也十分重要,建议东莞市的资源平台可以增加搜索和切片功能,让整堂课的资源更好用。


  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建议东莞可以把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让一些个性化经验先行先试,最后生成标准化的模板推广共享;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考虑在部分学校建优质的实验室,或者与高新企业对接,借助他们的资源培养学校的人才等等。


  沈祖芸


  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副所长,学校战略发展咨询顾问,曾任上海教育杂志社副总编,中国教育报记者


  今天我们面临着百年未遇的时代转型,政府的重点不是做越来越多的事,而是要从现有的资源出发进行系统的思考。所以我的建议主要围绕调整结构、优化制度和理顺关系这三方面。


  无论是创新人才的培育还是教师专业成长,政府应该更多思考做些什么有利于学校去实现育人目标,这就意味着要划小管理单位,看学区内的每一所学校是否旗鼓相当、是否优势鲜明,如果不行就要通过联盟或集团化来带动。


  而在优化制度方面,将限制性、禁止性制度更多地转化为激励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理顺关系上,怎么把现有的基础良好的教育转化为老百姓感受得到的优质教育,是理顺关系的要害所在。


  叶文梓


  深圳大学二级教授,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各个层面,我想立足政府层面谈一些意见:


  首先是要明确目标,未来的方向就是瞄定创新人才培养,而且不是面向少数人,而是面向每个孩子,融入到教育常态中去。


  其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质的问题”,追求转型时也是整体的转型,用传统的制度是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只有用新理念、新制度、新方式才能推动工作效率。


  第三,东莞的教育要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来谋划。在高等教育方面,东莞要办的是高水平的人文社科类大学,而理工类的大学是要推动湾区集群发展;职业教育方面,一定要发展高水平的高职教育,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基础教育方面关键在高中率先从分层发展走向分类特色发展,关注教研队伍建设。


  郭其俊


  中国教育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特聘全国名校长及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教科院及附属学校党委书记


  近几年来,东莞以打造品质教育为抓手,打造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名片。我建议东莞要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和国际教育协同特色发展方面实现双向奔赴,把东莞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集团化和学区化办学的力度,在大湾区内率先实现优质教育全覆盖;二是基于结构特殊以及和香港的合作交流,发挥东莞在深化广港莞深教育合作上的定位优势,建立广港莞深四市教育联盟;三是进一步发挥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培育。


编辑者:东莞家教东莞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