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东莞启航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付款方式 加盟

东莞市2023年教育工作报告


来源:启航家教网 日期:2023/06/04

  一、2022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围绕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办系列活动,成立教育系统百姓宣讲团,创新打造“党组织书记领学课堂”“专家宣讲课堂”“莞教微课堂”等六个学习阵地,开展各类培训近1000场次,确保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覆盖、无死角,全系统干部职工更加坚定自觉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出台东莞市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方案,推动全市民办中小学校完成党建进章程、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等4项督查指标,创新打造莞教先锋联学联建、送学送教等一批党建特色活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法治教育学习月活动,大力推进招生入学等重点领域正风肃纪,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二)连续作战奋力抗击疫情,为全市安全稳定大局作出贡献。全系统投身疫情防控,构建覆盖市镇校三级的防控体系,制定各类政策、指引150多件,因时因势优化措施落实科学精准防控,全力以赴扑灭大朗、厚街、东城多起涉校疫情,圆满完成平安高考、中考、研考等重大任务,保护近200万师生身心健康。建立安全稳定工作多部门定期会商机制,抽调专门力量组建教育系统安全办,提级实行安保维稳一级响应机制,妥善化解意识形态、教师队伍、招生入学、民办教育等领域风险隐患,党的二十大期间未发生涉稳事件。完成1416处溺水隐患点整治,调整和补充学校保安员超2600人,整改校园风险隐患692处,全年未发生食品安全、实验室安全事故。


  (三)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完成教材教辅课外读物和图书馆(室)图书专项检查,全市公办小学实现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全覆盖,初、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双双获评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我市原创思政课程首次获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职教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建立体育美育联席会议制度,我市在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上获金牌榜第二名、团体总分一等奖,2022年学生体质健康省抽测优良率达85.9%,同比大幅提高24.8个百分点,目前列全省已抽测城市第一;高考物理类、历史类总分平均分居全省第一名,排名创历史新高。继续把“双减”作为一号工程,建立课后服务经费财政保障机制,推行“一课一销”资金监管模式,全市持证机构全流程监管率达100%。统筹推动各园区(镇街)实现暑期托管服务、公办中小学特教班、有需要学生校内平躺午休三个全覆盖,完成学校教室灯光照明改造约1.1万间,全年累计资助学生约6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9789万元。


  (四)超额完成多项硬任务,基础教育结构和品质实现“双提升”。深入推进教育扩容,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89所,新增公办学位7.9万个,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松山湖未来学校、东莞中学(初中校区)等10个优质市属学校新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投入义务教育民办学位补贴10.8亿元,推动义务教育公办在校生(含购买服务)达106.2万人,占比达95.15%,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含购买服务)占比达100%,超额完成省下达的“95”“85”硬任务。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调整民办学校直升政策,完成11所“公参民”学校治理,稳步推进一批学校转型或停办。启动第二轮集团化办学,完成70个教育集团组建,实现基础教育学段全覆盖,参与园区、镇街全覆盖,师生、家长整体满意度连续四年均在98%以上。统筹推进“三区”建设,八年级科学、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均值和达标率排名全省第二,部级、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数量均居全省第二。


  (五)大力引育各类教育人才,“莞邑良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每月组织开展“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活动,选树杨宝霖老先生等一批师德楷模,开展中小学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举办“莞邑良师”沙龙58期,组织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落实新学期师德第一课、师德教育每月一主题活动制度,参与教职员工数量达200万人次。核补7000多名教职工编制缺口,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编制全面达标;首次设立市教育局统筹岗位集中引进高层次人才,全年招引在编教师4591人,超过以往6年总量,其中研究生学历在毕业生招聘人员中占比达75%,相较2016年人数增长超24倍。科学培养教育人才梯队,遴选首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0人、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50人,以及市“三名”工作室主持人250人、卓越教师1000人、未来名校长培养对象120人。


  (六)积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出台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认定74个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立项建设单位,指导7个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推进各项工作。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支持职业院校与华为、广汽等知名企业共建28个产业学院,推动中职学校与省内高职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在三二贯通专业协同培养人才。推动中职学校新增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现代通信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等31个专业点,全市招生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10%以上。积极推动以赛促学,承办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大赛,我市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14个奖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3,一等奖总数连续两年获全省第一。


  (七)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2021年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排名珠三角地区第三。开展教育改革攻坚揭榜活动,推动申报项目的镇街、直属学校全覆盖,评选优秀等次项目30个、汇编典型案例30篇,在区域教育统筹、集团化办学、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家庭教育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修订完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扩大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学位名额分配到校的范围和数量,年内提供学位4156个,增幅达65.5%。推进教育数字化,东莞智慧教育方案入选教育部2021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2022年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莞教通平台录入超14万名教职工、120万名学生信息,莞易学平台课程总数超6200门,课程学习超5600万人次,视频播放总量超700万小时。


  此外,支持在莞高校高水平发展,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教学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全面封顶。建立群众诉求“接诉即办”机制,推动8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当天办结,12345服务热线2天内回复率同比提高30%。高质量完成援疆援藏、东西部教育协作、省内教育帮扶任务。中央、省市等各级新闻媒体以及自媒体平台刊发和转载关于东莞教育的正面报道首次超过10万条,“东莞慧教育”公众号全年总阅读量超过3100万人次,连续两年蝉联南方号年度政务公开奖。获评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组织奖”、市人大建议、市政协提案先进承办单位,圆满完成各项年度工作任务。


  二、2023年工作计划


  (一)突出一条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落实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项规定,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用好“党组织书记领学课堂”“专家宣讲课堂”“莞教微课堂”等六个学习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系统百姓宣讲团宣讲,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推动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选树一批“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利用本土馆场资源开展红色研学、工业研学、科普研学、生态研学等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增强职业体验。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打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品思政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四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压实管党治党“一岗双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强化政治监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化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对招生入学、教育收费、教师招聘、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持续纠“四风”树新风,锲而不舍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二)强化三大牵引,全面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推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全面达标创优示范。加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巩固公民办中小学校100%单独组建党组织工作成效,提高幼儿园党组织覆盖率,推动新建学校党组织同步规划、同步设立,创新推动公民办学校“党建联学联建”行动,提升党建引领民办学校规范提质能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做好幼儿园建设布局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落实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推动公办优质资源扩充增效;加强民办园审批管理,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派驻公办教师、集团化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质量;实施专任教师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全面达标工程,建强幼儿园教师队伍。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加快公办学位供给,巩固优化义务教育结构成果。支持引入市外优质资源,分类建立评估指标,推动教育集团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大力建设松山湖功能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区,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和实施乡村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发挥镇街(园区)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示范。健全公办高中学校教育用地移交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高中学校建设品质,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供给。常态化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驱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探索初高中贯通的人才培养路径。推进“双特色”学校建设,引导普通高中从分层转向分类发展。推动特殊教育普惠融合示范。实施特殊教育专项提升工程,谋划新建一所综合性、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改善启智学校和市康复实验学校办学条件。建立特殊教育质量监测第三方评价机制,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开展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行动,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招收残疾学生的职业院校实施无障碍环境改造。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示范。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提升数字素养和育人效力。推进教育新基建,加快建设“一中心两平台”,深入推进教育管理服务“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丰富智能教室、自适应学习、学情诊断、智慧课堂评价等场景应用,形成人工智能全面赋能的教育教学新样态。完善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本土开发和共享,争取数字革命惠及所有学习者。


  二是服务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锻造科创技能人才。推广中职、高职、企业三方联动协同培养人才模式,支持2所以上中职学校在“三二分段”专业引入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支持3所职业院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试点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公办中职学校产业学院全覆盖,推进74家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立项单位建设,新增7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成立市产教融合促进会,高水平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争取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教学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校园投入使用;支持在莞高校培养高水平理工科和新型研究型人才。大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出台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在全学科、各学段兴起科学教育热潮。夯实科学教育基础,推动全市公办中小学科学类探究实验室全覆盖。实施科学教育“点亮”行动,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科技节,组织百场“科学家进校园”报告会,举行每月一主题科学探秘活动,开展“科普430”课后服务。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邀请各类科技人才担任科普副校长,推动全市公办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全覆盖。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开展“小小科学家”培养工程,实施“科创英才计划”,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加强产业人才子女入学保障。统筹提供各类学位10000个以上,保障产业人才子女入学需求。加快修订高端人才和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建立市、镇、企三方对接协调机制,深入一线了解和回应企业诉求。


  三是大力锻造“莞邑良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认定和市“最美教师”推选活动,深入开展“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活动,选树新一批师德楷模。落实“先查询后入职”制度和从业禁止规定,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汇聚教育名家支持发展。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顾问团,高规格筹办顾问团座谈会,举行“教育名家东莞行”系列活动,举办基础教育人才活动周,开展品质教育高峰论坛、教育名家进校园、教育名家大讲堂等活动,建立全国全省教育名家常态化来莞交流指导机制,打造支撑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名家智库。高水平做好教师招聘工作。科学做好公办中小学教师招引规划,深化与全国一流高校的招聘合作,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高校集中地市招聘优秀毕业生,加大公办教师、高层次和短缺专业教育人才招引力度,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持证上岗率,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达85%,中小学保持基本全覆盖。开展新一轮教师学历提升工作,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率达97%、小学专任教师本科率达95%、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基本全覆盖、高中和中职专任教师研究生率达27%。鼓励推动更多优秀教师申报正高级职称。培养“莞邑名师”队伍。遴选第二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0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50名。强化“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一批名师到市内薄弱学校结对帮扶交流。完成未来名校长培养、卓越教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培优年度任务,开展新一轮学校后备干部遴选和培养。


  (三)推进五项重点,全力推动教育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一是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组织开展新一轮专题学习培训,开展党建工作专题调研,按照“一镇一策”“一校一案”出台方案,选优配强校领导班子,制定学校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议事规则,修订学校章程。至年底,推动全市设立党委、党总支的中小学校和部分条件成熟、设立支部委员会的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二是深入推进公办教育资源扩容。扩大中小学公办资源供给。通过新建、改扩建、挖潜扩容等方式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5.6万个。巩固优化义务教育结构成果,适时提高非户籍民办在校生补贴标准,确保完成优化义务教育结构和随迁子女入学年度任务。加快落实学前教育“5085”任务。出台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加强集体办园扶持、民办园审批,探索镇村合作办园模式,鼓励回收租赁政府和集体物业的民办园办为公办园,全年新增公办园学位7500个,推动每个园区(镇街)至少建有2所镇办公办园,巩固“5083”工作成果。落实学前教育生均拨款不低于每生每年500元。推动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出台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健全“随班就读+特殊学校+送教上门”的保障体系,合理增加特教班数量,力争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


  三是持续提升办学质量。推进民办教育规范提质。坚持公益导向,实行差别化扶持,支持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在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教研等方面加大资源倾斜力度;稳慎有序推进分类管理改革,深入开展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以及办学条件达标升级专项行动,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年检,建立民办学校风险分级预警与防范机制,完善学校退出预警和工作流程。深化第二轮集团化办学。建立优质教育集团遴选培养机制,力争新增3-5个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推进新建学校纳入教育集团管理,引导优质教育集团吸纳新成员,新组建5个跨市教育集团。统筹推进“三区+基地”建设。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重点培育信息化教学模式10个,新建数字化教学资源6300节,评估考核88个成果推广应用基地。推进“双新”省级示范区建设,创建第三批普通高中“双新”省级示范校。推进省教研基地建设,承办10次省级基地活动。深入打造“品质课堂”。遴选第三批“品质课堂”实验基地300个、专项课题100项。举办“品质课堂”理念专题研训,开展潜力组、实力组教学能力大赛,形成一批高水平“品质课堂”教学成果。建设高品质校园阅读空间,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提高“书香校园”建设水平。提升体美劳教育质效。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两个实施方案,探索合理提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分值,加快培养学生掌握体育、艺术类技能各2项以上。落实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周制度,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基本成立劳动教育教研组,确保每周劳动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引导学生每年学会1项以上劳动技能。


  四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落实课后服务财政专项资金,打造至少33所课后服务示范校、100个课后服务示范项目,推动150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出台科技类、体育类、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实施细则,探索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多部门审批监管平台,成立市、镇两级专项联合执法小组。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扩大数字资源供给,新增非全日制专业10个、在线课程500门,新增5000人报名参加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争取15000名学员毕业。全面推广应用“莞教通”平台,遴选培育8所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实行教育信息化项目审查备案制度,大力整治以教育信息化之名违规收费行为。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活动,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完善市对镇街教育履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园区(镇街)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优化“互联网+清单”督导制度,持续开展开学“五个一”“双减”“六项管理”、扩容提质、招生入学、校园安全等专项督导。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建设,搭建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系统,探索建立质量监测预警机制,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双减”背景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深化招考制度改革。修订完善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等系列政策,制定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优化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政策,深化中考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招生入学执纪情况专项检查,着力营造阳光招生的良好生态。


  五是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出台东莞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市、镇两级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平稳承接和下放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行政处罚权限。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配齐建强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队伍。严格落实疫情“乙类乙管”要求。组织学校修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处置预案,推广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分级分类做好师生健康管理。推动中小学(幼儿园)全部配置卫生(保健)室、在莞高校建成健康驿站,配足配齐对症治疗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建立学校与医疗机构对接机制,围绕“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健康。大力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疫苗接种,抓好诺如病毒、肺结核等常见传染病宣传教育、防控处置工作,引导师生树牢“健康第一”理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如何当好家长”大家谈家庭教育活动,出台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制度,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课程“超市”,引导加强节假日、考试期间亲子关系建设,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强市镇校三级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动态更新重点关注学生“预警名单库”,落实心理辅导“一人一案一团队”,加强开学、高考中考前后学生心理调适。大力开展学生发展性心育工作,坚持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促进学生健康阳光成长。健全校园安全体系。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出台安全教育工作指引,开展“安全宣传进家庭”行动。巩固溺水隐患治理成果,整治水域隐患不少于2000处。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实现在职保安员100%持证上岗。深化电动自行车治理,推动具备条件的学校建设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防范化解招生入学风险,落实防欺凌工作指引,完善防性侵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校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防风防汛等各项工作。


  此外,全市教育系统将深入开展改革攻坚揭榜活动,办好专门教育、终身教育等各类教育。落实平安高考、平安中考、平安研考等重大任务,完善12345热线“接诉即办”机制,做好重点信访个案化解,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处置。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深化莞港澳台青少年常态化交流。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高质量完成人大政协提案建议办理,提升新媒体矩阵影响力,引导全社会支持教育、关心教育。认真做好教育帮扶、文明创建、数据纳统、拥军优属、工会建设等各项工作。


编辑者:东莞家教东莞家教网)